目前分類:每日閒談 (144)
- Jun 24 Sun 2012 14:25
風之子的日文筆記-端午節
- Jun 23 Sat 2012 09:34
關於本部落格的廣告
相信大家最近會發現,本部落格旁邊多出了以往沒有的廣告
其實這是某堂課「電訊傳播概論」學到的一種廣告型式「部落格聯播」
也就是加入部落格行銷網站,成為聯播成員,就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放置廣告,若有曝光或點擊率
- Jun 12 Tue 2012 14:00
三立電視「數位敘事工場」
喜歡寫劇本的人,可以考慮試試看這個課程喔。課程免費,但是要繳交保證金。
師資之一盧非易,是我現在政大基礎創意寫作課的老師,他教的東西很有趣,不是直接從劇本結構開始說起,而是從心靈的層次開始講起,他教告訴我們該如何活化角色,讓角色動起來;他也告訴我們要如何寫出不俗的東西,即便不俗本身很難定義。
- Mar 22 Thu 2012 12:00
回到十八歲
今天的日文課下課,有一群同學聚集到我和其他系上同學的座位之間,他們既不往前,也不向後,只是卡在那一條小走道上。
卡在走道間的有兩個人,我注意到其中一位學弟的穿著附中的畢業紀念服,上面是霍爾的移動城堡的圖案,那上一屆畢業典禮的主題,我所幸就挑起了這個話題和他聊了起來,還發現彼此認識的熟人,頓時有一種認親感。聊完之後,又和之前讀書會分組同組的學妹聊聊她的社團,她參加動畫研究社,據說是一個有興趣就可以上社課,沒興趣也不會勉強的社團,一週上一次,禮拜三晚上,課題涵蓋很多,包含動畫的產製過程、動畫角色設定等等,具她最近在研究奇異生物,很像奇幻小說研究社一樣。
- Mar 15 Thu 2012 23:47
私が一番好きなアニメ
- Feb 10 Fri 2012 21:24
師大商圈 是繁榮 還是淪陷?
最近得知政府決定對該地不法營業的商家做出大規模的裁罰,讓我心情有些複雜。居住在師大十幾年了,這裡的變遷歷歷在目。我看見許多有許多店面因為無法競爭而遭汰換、更新,有些老字號店面,不管是經過多久時間的洗刷仍然屹立不搖。但是,近兩年來,師大商圈的開業數量,忽然倍增許多。 隨著店面劇烈增多,原本寧靜的住宅區一樓,開始被一間又一間的餐廳取代。還未適應,過一陣子,某某餐廳的隔壁一樓,也開始翻修,不到一個月,一間新的店面又出現了。比較這些店面,一家比一家有特色、有自我風格,下午茶、漢堡、披薩、義大利麵,選擇豐富,而且,裝潢新穎,很符合時下年輕人的口味,因此總會吸引一大批人潮來此。不特別去注意,生活和以前大同小異,但是有時走路經過,凝神一看,就會忽然覺得自己好像置身於一個新的環境裡。甚至開始擔心,哪一天自己家裡的一樓是否也會變成餐廳,回家的時候,就會看見許多人會騎著機車聚集在樓下,明明是回家,卻還要閃避那群陌生人的眼光。 自從五南書局變成停車場、政大書城又轉變成星巴克之後,師大的人文氣息已經完全被商業所湮沒,來師大的人們不是追求逛書店那種寧靜的校園氛圍,而是食物、服飾等各種求新求變的花樣。商業的擴張,或許象徵著人氣、象徵著這個地區經濟的繁榮。然而,由於店家營業到很晚,孩童下課,就必須面對這紛雜的環境和人群,危險性增高,那些逐漸與住宅融合的店面,也影響了附近居民的安寧。 店面滿街,我雖然住在附近,那些新開的店面真正去吃過的卻沒幾家。我問自己,哪一天如果搬家,我會不會後悔當初沒有利用地利之便,多去嚐嚐師大的「美食」?但是,還來不及等到這時候,我又必須想,是不是該趁著這些店面還未禁止營業前,去吃過一遍?事實上,我們家會吃的,多半還是以前熟悉的那些店,而這些張牙舞爪,一步步向我們家逼近的新店面,幾乎無法激起我的興趣,反而是一種無法喘息的感覺。 這次大規模的依法整肅,或許能成為一種警醒,讓大家知道,建構商業,要在一個合情合理的範圍內,生意要做,但是居民也要生活。
- Feb 01 Wed 2012 18:10
客家光復國樂團
上學期,老師要我們隨意挑選一個主題,並製作一部一百秒的紀錄片。
我想了半天,最後決定拍攝「客家光復國樂團」當作這次的作業的主題。這個國樂團由客委會贊助創立,組成團員為主要為成年及高齡人士。他們並不是專業演奏家,多半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加上對國樂本身的興趣,才加入這個社團,開始學習國樂。每個禮拜一次的團練雖然不多,但是在樂團裡的團員們,都很喜歡大家一起拉琴的氛圍和感覺,成員也逐漸增多。
- Jan 22 Sun 2012 09:43
來自South Riding VA的祝賀
- Oct 25 Tue 2011 17:23
茶農與基督
【蔡佳提/撰寫】
走一趟貓空茶莊,就會發現許多茶農的名字與聖經有關,如、張約旦、張美加。為更深入瞭解此一關連性,我有幸與台灣茶祖張迺妙的四房長媳洪玲玉女士聯絡。她用帶點沙啞卻充滿磁性的嗓音娓娓細述茶葉祖師的在台經過。追溯至日據時期,張迺妙先生被日政府聘任為「台北廳巡迴茶師」。他首先自福建安溪引進了鐵觀音茶苗兩千五百株,耕植於木柵樟湖向陽坡地,當時,一位同鄉張迺乾先生在返台途中不幸去世。由於日本通關嚴謹,為了不讓張迺乾的屍體沈入海中,又為順利將這批茶苗順利運進台灣而不被日人銷毀,迺妙掩飾了迺乾已亡故的事實,待船隻靠岸後,再請人秘密將他送至山上安葬。據悉當時迺乾只是剛好搭同一艘船返鄉,今傳迺乾是迺妙之弟,實為誤傳。洪女士說,張迺妙真正的弟弟名為張迺省,他從台灣至福建西德基督教醫院擔任副院長。
- Feb 16 Wed 2011 15:47
學車日誌(2/16/2011)
- Feb 01 Tue 2011 08:32
學車日誌(1/ˇ31/2011)
- Jan 31 Mon 2011 09:35
學車日誌(1/28/2011)
- Jan 28 Fri 2011 15:54
學車日誌 第三天、第四天
- Jan 24 Mon 2011 12:27
私の夢
- Jan 23 Sun 2011 17:27
學車日誌第三天(1/2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