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提/撰寫】
走一趟貓空茶莊,就會發現許多茶農的名字與聖經有關,如、張約旦、張美加。為更深入瞭解此一關連性,我有幸與台灣茶祖張迺妙的四房長媳洪玲玉女士聯絡。她用帶點沙啞卻充滿磁性的嗓音娓娓細述茶葉祖師的在台經過。追溯至日據時期,張迺妙先生被日政府聘任為「台北廳巡迴茶師」。他首先自福建安溪引進了鐵觀音茶苗兩千五百株,耕植於木柵樟湖向陽坡地,當時,一位同鄉張迺乾先生在返台途中不幸去世。由於日本通關嚴謹,為了不讓張迺乾的屍體沈入海中,又為順利將這批茶苗順利運進台灣而不被日人銷毀,迺妙掩飾了迺乾已亡故的事實,待船隻靠岸後,再請人秘密將他送至山上安葬。據悉當時迺乾只是剛好搭同一艘船返鄉,今傳迺乾是迺妙之弟,實為誤傳。洪女士說,張迺妙真正的弟弟名為張迺省,他從台灣至福建西德基督教醫院擔任副院長。
張迺妙受聘十年光陰裡,北至南港,南至弓鞋,所到之處他將製茶技藝傳授予茶業界相關人士。某日,張迺妙於新店一所真理間的匾額上看見: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當時正值瘟疫肆虐,從動物傳染到人身上,嚴重到甚至有早上替別人安葬者,晚上便成為被安葬的人一說。迺妙自己畜養的牲畜多半死於瘟疫,許多辛苦也付之闕如,一見此話彷彿窺見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後來馬偕博士到貓空傳道,用西藥治癒了當地的人們和牲畜,使得許多茶農紛紛改信基督。爾後,張迺妙、張約旦之父及張西面之父三人分別出了十兩銀子,集資建造了木柵開元街的文山長老教會,為現今的三級古蹟。而張迺妙肆子,張貴富先生也於政治大學附近的指南路二段建立了「活石教會」,一直佇立至今,成為傳福音的據點,於是基督教與木柵茶農就此結下了這段特別的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