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


駿馬


                                        作者:張承志(回族) 


 


 


  


http://pic3.nipic.com/20090527/372995_171607027_2.jpg




 


      這篇小說真的很撼動人心。尤其令我訝異的是,作者本身並不是蒙古人,但是他卻能把蒙古的生活情態描寫得如此深刻動人,讓我好幾度錯以為,故事的主角就是作者本人。


 


      一直以來,蒙古人和馬的關係就一直是密不可分的,蒙古的諺語中,提到人生最大的兩種不幸,第一是在少年的時候離開了父親,第二則是在中途的時候,離開了馬。我閱讀席慕容的大雁之歌時,裡面提到形容馬的方式就有好幾十種,可見馬對蒙古人來說,不單單是他們代步的工具,牠們同時也是最好的伴侶,是蒙古人生活的一部份。


 


      在故事的一開始,作者就解釋,許多人常常會對那些蒙古牧歌產生一種誤解,一種認為草原是個很浪漫的地方,外界的人總認為那裡會有白雲、鮮花、姑娘和醇酒。這句話對我來說有如當頭棒喝,是的,我對蒙古地區的確是充滿著那樣美麗的想像,藉由各種傳播媒介,蒙古的印象就深深令我著迷。我總認為,能到大漠去,騎著一匹矯健的馬任意馳騁,或許就能忘卻所有都市喧囂,並且開闊狹隘的心靈。但是,所謂的牧人到底是存著什麼樣的心緒呢?他們的表面冷漠,內心卻是充滿烈性與激情,在他們的心中的那首牧歌,可以卸下他們武裝,是用來抒發他們情感的方式。


而現在的我們,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在抒發情感呢?或許,我們被許許多多外在的事物所限制住了。我今天突然出現一個想法:我想要去旅行。可是礙於學校,礙於各種大大小小的理由,因此,我今天沒辦法去旅行。我只能像個木偶一樣,坐在教室之中,則其所愛而聽之,則其所不愛而睡之。或許,不是只有蒙古人需要一首牧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首能夠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歌謠,能夠隨時隨地的吟唱,隨時隨地,讓我們卸下心靈的武裝。


 


        這篇《黑駿馬》取自蒙古歌謠《鋼嘎‧哈拉》,內容與歌謠一樣,也是在描寫一名男子騎著黑駿馬返鄉尋找心愛女子的故事,並且作者也藉由這篇故事,將這首歌帶給主角亦或是作者本人的最深刻的意義展露出來。看完這篇故事,我只覺得,主角過去的回憶是如此浪漫動人,不但不改我對蒙古應有的想像,反而更加深了那樣純樸美好的生活印象。在故事中,主角常常回想起愛人索米亞那雙著黑黑的眼瞳以及被朝霞染紅的那張單純的臉,這樣的情節,是如此令人陶醉,我理想中的青春就應該是這麼美麗,我並且非常同意那段的最後一句話:「我還是覺得:能做個內心豐富的人,明曉愛恨因由的人,畢竟還是人生之幸。」


 


     這讓我不禁想起自己現在的生活,從高中解脫後,我不時的會問自己是否滿意現在的生活。有的時候,我覺得很茫然,明明就上了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可是那種青春的悸動,以及對於未來的美好憧憬,卻漸漸被現實一步一步霸佔了。這個社會實在有太多令人感到無奈之處。想要作自己卻又怕被孤僻,總是為了同儕的眼光,為了拿到好的成績,為了將來更有競爭力,庸庸碌碌地生活著。我的心靈似乎越來越不豐富了,睡覺的時候,不再有美好的夢境,讀書的時候,不再有那種發呆看著一朵雲流過的閒情逸致。又想到,當我把自己投射到索米爾這個角色時,又會開始感慨,為什麼自己都沒有發生像這樣的情節呢?難道那些從小到大的故事都是騙人的?我知道,思索這些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只是在書寫時,不知不覺就會聯想到此處。即便黑駿馬的故事有浪漫之處,發展到最後,終究還是反映了人情世故現實的一面,就像歌謠所唱:那熟識的綽約身影呦,卻不是她。不管是之前看過的一部動畫《秒速五公分》也好,還是這一篇,主角最後終究沒有遇見那個心目中的女孩。


 


     不是她,不是真正的她,不是我心目中的她。那個她都已經成為記憶,在現實中無法再複製一遍的記憶。


 


       我深深地認為,「不是她」這樣的涵意,實在是太辛酸了。為什麼令人深刻的故事總是如此,帶給我一種深沈的震撼與心痛。如果今天,男主角順利找到女主角,而女主角還是依然和從前一樣,他們依然彼此相愛,彼此充滿著最初的感動,那麼今天的故事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文末的結局雖然感傷,卻不會讓我覺得悲情,沒有太多無謂的哀嘆或怨懟。至於它算不算悲劇呢?不管是什麼樣的經歷,什麼樣的結局,故事的歡樂與否或許還是在於主角的心情轉變如何吧。主角在最後親吻著他所依戀的土地,追索過去已經告一段落,現在的他要拋棄對於過去的包袱,帶著一顆輕盈豐富的心去迎向未來。這樣的結局,在經歷一場辛酸的過程之後,竟爾又帶給我們一種充滿正向與光明的感受。




--------------------------------------------------------------------------------------

         我曾經想過,將來如果成為一名導演,我要讓我的故事都有美好的結局,因為人生太多無奈,因此我要藉由電影來創造一個暫時擺脫哀傷的時空。然而,今天上了郭力昕的課,又讓我開始對此一想法感到無所適從。是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這麼充滿批判?讓我開始懷疑,會不會如果秉持著美好結局的精神,反而會容易被定義成通俗、消遣,而有些沈重的作品,或是哀傷的結局,就能掀起無限多個內涵與意義被討論?


 


      舉個例來說,迪士尼動畫明明就是一段無比甜美的回憶,有的人卻要批判它充滿了對思想的駕馭,不管是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切入也好,還是從故事情節本身的暴力性切入也好。雖然力昕也說我們依然可以保有對這些動畫的甜美,但是不應將感性帶入思辨之中。但是,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研究和啟迪,人們越來越喜歡拋棄原本的情感,而用過度理性的方式看待許多事情。又舉阿凡達來說好了,我看完阿凡達當下的心情就只有,彷彿經歷了一次那樣的社會和情節,第一次,我覺得自己真的進入一個人類架構出來的世界,而那個世界,因為科技的關係,而達到以前沒辦法達成的逼真,它就是這麼令人想要珍藏,就像搭著銀河列車逛一圈銀河之後,想要好好珍惜的旅程。可是,如果有人問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我如果回答阿凡達,他們頂多會覺得:喔,我熱愛這部娛樂片,他們並不會因為我說出這部片而推想我是否有深度,如果我今天說:我最喜歡黑澤明的七武士或羅生門,或許,他們馬上會覺得:喔,這個人真是有深度。


已經有好多傳播的課程教導我們要思辨,要思索不同的觀點。結果最後,其實所有的議題都變得沒有觀點了,因為討論出來的結果常常會變成沒有結果,撇開一些深刻的體悟和意見不談,很多討論出來的結論說直白一點,都不脫離:要用不同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我們不能一昧地….而忽略了……諸如此類中庸的論調。其實,我覺得很多人都會把自己說得很學術,感覺好像可以八面玲瓏,體察各種面向,但是,說到底,如果要執行的話,我們終究是需要立場的,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我們終究要選邊站,政治也是如此,要選邊站才有影響力才能對自己的訴求產生影響力,最起碼還有一票的力量;維持中庸,就是任對方宰割的意思。而這種中立論調,就有如討論要先跨左腳還是先跨右腳,兩邊都顧慮,最後一步也跨不出去。.


 


      說了這麼多,我到底要訴求些什麼呢?因為這部小說給了我這樣的啟發,不管如何,我都寧願做一個心靈豐富的人,而非一個總是喜歡過度批駁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