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錄自
htp://www.rtv.nccu.edu.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86:149&catid=54:news-update&Itemid=73


 


【撰文/蔡佳提】



 


149-2


 


(圖:摘自公民新聞網)


二十一世紀,網際網路與行動通訊的興盛帶來了一場資訊革命,手機、相機、攝影機等各種數位工具發達,使得人人都可以自己製作媒體。2002年,全球第一個公民發佈影音新聞的平台「Peopo」(people post)誕生。政治大學商學院與傳播學院聯手舉辦的一系列《媒體開放創新》研討會中,特別邀請到Peopo(公民新聞網)的創辦人林樂群來解釋公民新聞的出現及其背後所象徵的意義。


 


在研討會的一開始,林樂群就為大家解釋「公民記者」的概念,所謂的公民記者就是素人當記者。多年前,擷取、後製、送新聞曾被視為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術和設備的才能進行的過程,然而,現在的數位相機都附有攝影的功能,單眼、類單的出現,也讓普通老百姓可以拍攝出品質優良的影片,擷取影像變成一件信手拈來的事情。


 


坊間各種影音剪輯軟體的出現,使後製不再是一項難以觸及的「專業」,反而成為居家的消遣活動之一。頭髮有些泛白的林樂群先生笑著說:從前他必須花上七十萬台幣才能買到一套影音剪輯設備,但是現在卻只要幾千塊就可以獲得一套剪輯軟體。數位工具普及降低了媒體的製作門檻,只要有素材、在家裡剪輯之後再配上旁白,不用花多少成本,人人都能製作新聞。


 


有了「擷取」和「後製」的技術都之後,就剩下一個可以讓民眾發聲的管道了。Peopo新聞平台提供人們一個免費的發聲管道,是自發性、草根性地將影片上傳平台。與主流媒體不同之處,在於Peopo上沒有監理機構,不會事先審查張貼的影片,只要沒有腥羶色或是極具爭議性的畫面都可以直接上傳。Peopo上面的記者都需要申請ID認證,獲得公民記者的身份才能發言。身份的留存代表記者需要為自己的發言負責,不能無的放矢,加上上傳內容必須與社會議題相關,是該平台能夠與Youtube有所區隔的主因。


 


為維持該網站的中立性和自主性,該網站不接受企業贊助和廣告收入,每年營運的資金全部都是由公共電視提供。目前,站上的公民記者約有五千六百多名,其中學生就佔了一半的比例,學歷又以大專生居多。林樂群表示,這樣的數據資料象徵了台灣年輕人對社會議題展現出極高的關注程度。此外,為了讓在線的公民記者在製作新聞時能更佳得心應手,該網站也會定期舉辦公民記者訓練、公民記者聚會、共民記者論壇等等。現在,該網站不但與二百零一個非營利、非政府組織都有合作關係,也在十五所學校中都設有公民新聞網的採訪中心。


 


接近尾聲時,林樂群引用了Phil Harding的一句話:Peopo could well be a model for Citizen Journalism in the future. 不論公民新聞平台的模式能否被複製到各個地區,我們都知道,在台灣,一群人散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他們不在乎利益和名聲,他們投入心力與勞力,因為他們,更多的聲音得以被聽見,因為他們,我們才能看見台灣社會更豐富多元的面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