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庸的故事


很久以前,我和知交阿容在校車上討論金庸的小說。當時正好是東森電影台開始播出一系列金庸古裝劇的時期。從張智霖和朱茵主演的射鵰英雄傳開始,接連播映了神鵰、倚天、天龍以及笑傲江湖。我和我朋友本來就是金庸迷,不但利用課閒之餘狂讀小說,放學後又立刻轉開電視看連續劇,雙管齊下,也因此那一陣子,幾乎隨時沈溺在金庸所堆砌出來的世界中。我們最佩服金庸的部分,就是他如何能在一部四冊甚至是五冊的長篇幅的故事中,將每個人物刻畫得如此清晰透徹,即便不是主角,也能讓人留下印象,產生共鳴。舉例來說,當我們聊到「神鵰俠侶」中暗戀楊過的公孫綠萼,立刻就能聯想到那個總是在阻撓楊過的父親以及他們居住的絕情谷,想到絕情谷,又會想到情花毒、情花解藥、十六年之約,龍女花……。故事的各種情節,也因為一個小小的角色而在腦中串連起來。除此之外,金庸的故事總能在後段給人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前面出現過的情節,看似不重要,都有可能變成後面重大事件的原因或解決辦法,環環相扣,讀的過程中驚呼連連,讀完之後暢快淋漓。更令人佩服的,是金庸的故事主要靠連載而成,既然是連載,前面出現的情節就不能再更動,即便後來曾經重修過,故事大體上並沒有多大更動。那麼金庸到底要有多少腦容量,才能裝下如此錯綜複雜的脈絡和結構呢?


 


角色卡片


 這個問題,我和阿容至今還是一直在尋找。有一次,在馮翊綱的課堂上,他分享自己與金庸的對話,原來他也問過金庸相同的問題,金庸回答是,只要角色卡片夠厚,他根本就不用想故事要怎麼走下去,角色自己就會說故事。後來我將這件事轉達給阿容,我們兩人都覺得他的解答像隔靴搔癢一樣,還道名作家不肯透露寫作手法,總是用似是而非的答案模糊帶過。


閱讀完「影視劇本寫作第十章」之後,我才赫然發現,原來真的有角色卡片這檔子事,「角色卡片」不是金庸隨便說出來的名詞,馮翊岡聽得懂,可能是因為他懂卡片,直接從話語中領悟到「夠厚」的重要性,而我們連角色卡片是什麼意思都不瞭解,更不用談它的厚度是什麼意思了。照影視劇本寫作第十章使用。 M. Rabiger 的說法,一個故事是由CLOSAT Card構成,分別是Character, Location, Object, Situation, Action和Theme。我進而推論,在這六大卡片中,C(角色)本身,或許也是由許多Card所構成,這些Card就包含該角色所需要具備的要素:背景、外表、內在、喜好等構成一個完整的人所需要的所有元件


我想金庸畢竟還是把他的寫作方式說得太簡化些,嚴格說來,他的故事,除了有厚實的角色卡片之外,就連其他Card(場景、物品、情境、行動)等一定也具備了高單位的份量和精緻度。當萬事具備,有夠厚角色卡片的角色們,才有辦法在大結構和細節都很足備的舞台上站起來,並締造出這麼多栩栩如生,歷歷在目的武俠傳奇。


領會這件事實在太令人震撼了。以前總覺得,故事不就是一個故事嘛,印象中故事都是編出來的,但是,到底是編出來,還是它自己演出來,現在我已經沒辦法如此肯定了。又拿我最近看完的穿越劇「步步驚心」來說,步步驚心是在描述一個現代女子,因為某種特殊原因,被迫回到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時期的北京,那那裡,女主角認識了康熙的兒臣們,並且成了繼任皇帝雍正的女人,至死都沒有擺脫大清皇室。但是,在劇情的最後,回到現代的主角在搜尋引擎中輸入自己在清代名字「馬爾泰‧若曦」,結果沒有任何一筆相關資料,這讓主角懷疑自己生活在清代的那一段漫長歲月到底存不存在,還是只是一場夢。弔詭的是,因為該劇的爆紅,現在,只要我們在搜尋引擎中輸入「馬爾泰‧若曦」,立刻就出現了上萬筆結果。這就好像是一種象徵,如同該劇最後所暗示的一樣,馬爾泰若曦確實存在過。要說馬爾泰‧若曦是虛構人物也好,是真實人物也罷,她確實存在了,因為若曦的角色卡片已經厚到沒有辦法抹去了。


有的時候我甚至會懷疑,會不會有些故事本來就存在,只是還沒有人將它寫出來而已。當作者開始和某個角色卡片牽上線之後,作者就變成一個召喚故事的媒介,角色自己會動起來,故事也自行會上演。就像米開朗基羅所言:「那些完美的雕像並不是我雕刻出來的,而是原本就隱藏在石頭之中,藝術家只是將表面的雜質去除,讓隱藏在內的完美形象被呈現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之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