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時間銀行Time banks
興起:
人力時間銀行於1980年代的美國,而後擴至全球;全世界有超過1000個以上的「時間銀行」(Time banks)組織。
定義:
一般由慈善或非營利機構所成立並運作的一個存、提「時間」的銀行。成立的目的在於提倡對特定群體的自願服務,人們存下服務社區的時間,當他們有需要提領的時間亦可提領出來。這種概念是用自己的勞務或知識,提供他人解答或幫助,來換取自己需要的服務,是一種「非經濟」交換方式的交易。
意義:
重新定義工作不是只有以「賺錢」為唯一目地,藉由「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助精神,來累積親密與信任的社會資本,並藉由社會參與,讓一群被認為沒有具體貢獻的社會邊緣弱勢者,可以得到角色認同、社會接納和自我成長。突顯這個社會的實質財富應該是「人」的資產觀念。
優點與影響:
1. 增進人與之間的互動: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富豪如果錢財散盡,往往意味著他社會上的權力、地位的消失,而所有建立在金錢關係上的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完全崩解。在「時間銀行」的體系下,「報酬」不再是冰冷冷的銅幣,而是一項他人的服務,用時間代替金錢,使人們在工作時不用再考慮到彼此的利益關係,可以將工作當成一種另類的社交機會,增進自己的人際關係。
2.建立一種新的價值:
因為付出而得到回報,使人們在工作中獲得自信與滿足,尤其是許多退休的高齡人士,他們在資本體系下的市場可能是沒有競爭力的,但是這樣的人往往仍有很好的能力可以為社會服務。「時間銀行」的點數機制使他們覺得「比較中用」,不再總是活在無能自卑的陰影之下;也不再單純的站在損益的角度來評估現今社會,互助的概念,使沒錢的人不用只能靠政府的補助生活,他們也能藉由個人的勞力、智慧等對他人付出而換取自己生活的需要,雖然不能說完全養活自己,但是起碼這樣能夠多少改變生活品質,而且靠著自我努力獲得的報酬,也讓他們覺得自己更有價值、有尊嚴;時間銀行也能開發被幫助人主動幫助他人的意願,被幫助的人不會永遠被幫助,幫助的人也不用永遠幫助別人,得到與回饋,能建立起一個人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激起幫助他人的勇氣,成為一個良性循環。
3.減輕政府負擔,增加外部效益:
資源獲得有效的利用與交流,閒置的能力可以得到伸展的機會,當每個人的想望都能被滿足,社會的外部效益就會提高;地方或社區公益團體主動運作,也能減輕政府在社會福利支出的費用;人與人直接接觸, 省去官僚體系的繁瑣機制,讓有需求的人,能更立即有效地獲得他所求的服務;這樣的活動也明顯減輕老人孤獨感,憂鬱症的問題也獲得改善,間接促成醫療資源的使用降低等等。
4. 「以時易時」學習彼此的專長
以自己的能力換取需求的能力,不但一對一教學,學習效率高,能夠學習到一技之長,個人素質得到提升,「活到老學到老」的理想也能更佳落實,而且完全不用花一毛錢,還能回饋社會。
實踐:
1.美國芝加哥、英國倫敦、美國華盛頓特區等幾個大城興起的「時間幣」(Time Dollar)組織
2.日本的「照護門票」(tickets for caring relationship)系統
3.香港的「時分券」等
4.台灣推動10餘年,但常僅止於時數的登記、志願服務的推動。綜觀國外推動的經驗,日本與香港皆以「社區」為推動單位,講求人與人之間互助的價值,進而模糊時數交換的重要性。推動「社區時間貨幣」,將「時間貨幣」的發行運作經驗分享出來之外,並設計時間貨幣體驗券,結合「社區互助小舖」,可實際使用時間貨幣,期待可提升中部地區各社區發展與志願服務團體成員的人文素質及互助文化的發展。
感想:
人力時間銀行概念的提出是一個善意的發想,提出者Edgar Cahn有一次因心臟病住院,發現他已經如同許多身心障礙人士那樣,成為被認為「沒有用的一群」,於是他決心想出一個辦法來超脫這樣的情境,他創辦一用時間代替金錢的制度,使這些「無用的人」也能靠自己的時間來贏取自己所需要的照護。這個故事不禁讓我思考台灣的人口問題,當今台灣社會醫療衛生條件升高,人類平均壽命增加,加上出生率下降,使得社會上的人口結構老化,這些人口很自然地被社會視為負擔人口,但是其實他們的能力如果能有效整合的話,是可以創造高價值的效益的。除了老化人口,有些身心障礙的人士、或者是家庭主婦,他們或也具備一些技能,但是這些技能卻又沒有辦法專業到能換取金額,使得這些零散的能力遭到埋沒。
老化真的是社會的負擔嗎?依我觀察,其實很多年長者其實也是具備有很豐沛的能力和經驗是可以分享給社會,他們或許不會教英文和數學,但是他們可能可以幫你煮一頓豐盛的除夕料理,或者可以幫你種植花木、幫你整理家裡,甚至是縫製出漂亮的衣裳。不單提他們,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方法來獲得成就感。然而,在資本主義的體系下,社會往往不會重視他們所擁有的這些知識或技能,一般家庭也會覺得長輩沒有必要去當人家「聘請」的佣人,或者是去教一些人數太少就開不成的插花課程,但是我們不該忽視,即便這些技能無法成為賺錢的工具,它仍需要空間伸展,我們不應忽略,每個人都需要靠著「做事」以及「被需要」的感覺來獲得心靈上的成就和自我滿足。依此觀點來看,我人力時間銀行的概念,對這樣的現象有很大的助益的,人力時間銀行恰恰提供這個平台,讓這些人可以發揮所常,又可以不做白功,藉著賺取成就感來肯定自己的價值。
除了以上的有效利用社會資源之外,時間銀行帶來的效益當然遠遠超過這些,有的人花不起錢學國標,但是藉由時間銀行的機制,卻可以獲得金錢上無法交換到的事物,我覺得這對一個人的學習更加多元化,社會上許多窮困家庭的小孩,也能學習到所費不貲的才能,用這樣互助的機制,多少促成了更加平等的社會。
不過,雖然人力時間銀行有很多優點、日本及西方國家的成功例子也不少,但是在台灣來說,這個制度是否真的能夠很有效運作,卻還是會讓人有些存疑,對於「時間」與「金錢」的區隔到底是什麼?一項服務所需的時間的質量都底該怎麼衡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要如何建立?
「醒報現場」的節目中討論到這部分的問題:「時間銀行最好的建構方式,應該要從社區著手。」但是,如果住在社區意識比較不強烈的地方,和鄰居之間的關係薄弱,時間銀行的推行或許就會有些困難。還有,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交換時間完成?如果說一份服務並沒有達到我期許中的效果,是否就會造成某些不公平?這些都是現今「時間銀行」發展過程中還有待解決的和商榷的。
綜觀來說,如果時間銀行有完善的制度和運作規則,長期運作下來所帶來的效益應該是很可觀的,因此即便存疑,我個人仍會抱持著樂觀的態度來看待時間銀行的發展。
參考資料:
1.唐玉禮〈國家、個人、與社會福利〉講義
2.陳孝平〈地方型社區照顧人力時間銀行座談會〉
3.素素旅遊- http://tw.myblog.yahoo.com/jw!JSSVtQaBBQT10gt1t0T9cA--/article?mid=8981
4.醒報新聞http://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5292